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从1990到2020,时间见证了黄岩青年企业家协会30年的成长,也见证着一批批奋斗者永不停歇的脚步。值此协会成立30周年之际,我们将在这里,讲述奋斗者的故事,致敬奋斗者,致敬每一位深耕于此的黄岩人。
沈江,中华老字号“沈宝山”第四代传人,1990年加入黄岩青企协,协会筹备小组成员,曾任协会第一、二、三届副会长兼秘书长。
无数个“第一次” 都是难忘的回忆
沈江老师的办公室里,收藏着很多与青企协有关的“宝贝”,他把它们都小心翼翼地收在柜子里。
沈江向我们展示的第一件“宝贝”,名叫《开拓者》报,虽然这份报刊接近30岁“高龄”,整体已微微泛黄,但却鲜有破损的痕迹。它是青企协的第一份报刊,上面刊登的是一些青企协的大事记以及当年会员们写的作品。
“你看,这是喻文军写的,喻文军是我们第一届的会长,还有张辉、张永敏……”一个个亲切的名字就好像回忆的“开关”,带出了一连串沈江和青企协的故事。
说起当年协会的筹备和工作的开展,作为第一届秘书长的沈江记忆犹新:“1990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黄岩涌现出了一批年轻的企业家。他们敢闯敢干,富有青春活力。但与第一代企业家相比,他们不管是在企业规模、办厂经验、人脉资源、企业经营等各方面都处于探索阶段,同时,这批人都有‘抱团取暖’的愿望。所以大家一拍即合,没有筹备多长时间就成立起全国第一个县市区级青年企业家协会,由30多家企业组成,当时李书福办的吉利装潢材料厂也是其中之一。”
会员名单定好了,会议也安排妥当了,但很多远距离的会员到黄岩开会却不大方便。“在那个年代,交通工具多为自行车和摩托车,四个轮的汽车可不常见,这调车就成了摆在我面前的第一个难题。”还没等沈江开始“头疼”这事儿,青企协大家庭就展现了团结的一面。在沈江的讲述中,我们的眼前瞬间浮现了一辆辆小四轮、摩托车载着会员们,从四面八方奔赴会场的一幕。
筹备会上的匆匆一面后,企业家们又各自埋头忙碌自己的事业。沈江也很忙,当时他担任黄岩电器开关厂副厂长、副书记,后调到黄岩印刷厂任厂长、书记,而青企协工作人员也很少。“不能让大家只是对方通讯录上的好友。”怀着这样的一个念头,第一届的青企协领导班子开始策划活动了。
哪怕当时的各种条件受限,各种时髦的活动也接踵而至。
1991年4月,第一次组织集体外出,从海南到深圳再到珠海,历时半个月的考察除了在业务上有所获益外,大家对团队的了解又加深了一层。1993年,在百货公司举行的第一届卡拉ok大赛,沈江还记得时任黄岩县委副书记、协会总顾问朱贤良对“业余歌手”的调侃:“怎么一首歌唱下来,只有最后一句在调子上。”每个月的理事会,大家从不愿承办到争着要求承办,这其中不得不承认青企协有其特有的团队魅力。还有当之无愧的“人气活动NO.1”,非大年初二举办的“新春家家乐”莫属。这是协会活动从协会会员往会员家庭的延伸,也是协会着力打造“家文化”的一个开端,至今已坚持了二十五年。
很多年来,这个以“家”为主要载体的系列文体活动把青年企业家紧紧地凝聚在协会周围,让大家感受到“家”的融洽和温暖。除此之外,协会还举办诗歌朗诵会、射击比赛、乒乓球赛和征文比赛等文体活动,一个个形式多样、富有激情的活动让青年企业家们乐在其中。活动的开展,增强了会员们的团结互助意识和进取精神,进一步推进会员企业的创业创新活动。
“一群人聚在一起朝着一个目标前进,其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沈江回忆说,一开始,青年企业家只是一个模糊概念,或者泛指某一个群体,而“黄岩青企协”的成立,无疑为他们找到了一个停泊的港湾,一个温暖的家。“‘我们青企协’好像变成了一句口头禅,到现在我们还和老朋友们保持着密切联系,大家在微信群里还很活跃呢。”
三十年来,这个“家”在不断地壮大,会员企业蓬勃发展,破浪前行,成为一股推动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除了“新春家家乐”外,协会当时有影响的活动还有“青年企业家论坛”“政企对话会”“献爱心帮扶”等。为了让会员企业有长足的发展,协会密切把握企业发展需求,以培训、考察、讲坛、扶持等多种形式,坚持为青企协会员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它一方面主动发挥桥梁纽带的作用;另一方面又充分发挥榜样引领的作用,建立本土企业家与创业青年交流平台;还为破解企业发展难题出谋划策,有针对性地举办各类创业培训活动。在全体会员的努力下,黄岩青年企业家协会还被评为“全国先进社会组织”。青年企业家们在团区委的领导下组成了青企协,青企协一届一届的口碑积累也给予了会员们一定的光环,许多会员在此成长,有些成为优秀的企业家,有些走上了领导岗位。包括我自己,都是受益于青企协的,我真的很感激这个平台。”沈江动情地说。
是的,作为连续三届的副会长、秘书长,沈江也在这里得到了锻炼和成长,先后到乡镇、部门担任领导职务,还被评为全国工商联先进个人。
“奉品质为宝,敬信誉如山” “沈宝山”是几代人持之以恒的相守
在黄岩街头随意打听“哪里看中医买中药好”,我想大部分的路人都会回答“沈宝山”。
作为黄岩唯一的中华老字号、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百年老店“沈宝山”的名头,几乎印在了所有黄岩人的脑海里。不论是上山下乡的义诊,还是这次疫情当前免费为群众提供预防流感病毒中药汤剂,“沈宝山”总是不经意间一点一滴地融合到橘乡百姓的生活里。
青企协的影响是深远的,它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就拿沈江来说,他的另一个身份,则是“沈宝山”的第四代传人之一。出生于医药世家的沈江,他说违禁词的遗憾是没有学习医药这个专业。因为种种原因,哥哥沈雷学了艺术,而沈江则学了管理。
“沈宝山”无人不晓,但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的是,140年来,“沈宝山”经历了四次创业历程。
最后一次是在2006年,“沈宝山”药店因故停业,此时,沈雷和沈江站了出来。“这是祖上传下来的药店,不能丢。”他们决定继承沈宝山的药业文化,再度创业。
这次创业得到了许多人的支持与帮助,特别是也曾任青企协会长的公元集团董事长张建均。2009年8月,台州市黄岩沈宝山国药号有限公司成立,8月30日,沈宝山药店重新开业。几经波折,“沈宝山”还是黄岩人民心目中的那个沈宝山。“本质原因是,沈宝山一直坚持‘道地药材’,让老百姓放心。”去年荣获中华老字号“华夏工匠奖”称号的沈江说。
新开张的沈宝山,继承了许多老传统。譬如,店里还是坚持用九峰山泉水煎药;依旧制作驱蚊防虫、散风祛湿的香囊,并在端午这天赠送给民众;炎炎夏日,爱心凉茶悄悄走上街头……光继承还不够,“沈宝山”还在不断推陈出新,才有了“沈宝山”大补药、阿胶糖等特色包装药剂不断推出,才有了美容养颜膏和八珍糕等新产品的传承研发,才有了中草药植物园基地和“经方园”基地的建立。
如今,沈宝山国医馆的新馆大楼预计将于今年年底投入使用,新大楼包含了中医药博物馆,可供市民参观体验。沈江还告诉我们说,每个周末他女儿都会来药店学习医药知识,他哥哥的女儿也为沈宝山设计了香包……他们要把沈宝山,一代一代传下去。
多年来“沈宝山”一直“奉品质为宝,敬信誉如山”,才把一家百年老店经营得生机勃勃、风生水起。一家药店,凝聚的是一个家族的心血,几代人持之以恒的相守。
我想,正是他们的百折不挠,他们的不改初心,中国古老而珍贵的传统,才能在一代代人的血脉里延续,才能抵抗得了时代的喧嚣。
像沈江一样的从黄岩青企协走出的成功人士还有很多,他们与青企协似乎有种永远割不断的情谊,他们用一腔热情书写着各自人生的精彩,放飞着一个个青春不老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