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李冠军的人这样形容他,说他是一个初见特别憨厚不善于言谈,但与他接触以后你会发现他是一个很有深度的人;朋友形容他是一个特别真诚的人,这就是他——李冠军,黄岩青年企业家协会副会长、浙江市下喷雾器有限公司总经理。
二十几年前他在父亲李富妙的带领下花5万元买下一家濒临倒闭、只有20来名职工的校办厂;14年前他接过“帅印”,带领他的企业不断向前发展;从2005年起,他逐渐坐上中国喷雾器行业的头把交椅。在这个并不显赫的喷雾器行业里,“市下”开始名声远播。
李冠军经历了从卖产品到卖品质、卖品牌的蜕变。今年,他又给自己定下了新的目标:跻身全球喷雾器行业强手之林,三年内进入世界“三强”之列。
艰辛推销路 磨历成财富
与台州很多民营企业家一样,李冠军也是出身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台州农民特有的吃苦耐劳和勤奋朴实作风伴随他一路走来。现在企业做大了,出行也开上了名车,但那种淳朴与执着一点也没变。在公司,他每天穿着与普通员工一样的白衬衫加黑西裤工作服;向客人介绍企业发展与历程时,总是以“我是一个农民企业家”自谦。
1980年,李冠军与父亲用5万元买下一家因经营不善、濒临倒闭的校办厂,这就是市下喷雾器公司前身。1982年,李冠军经过细致市场调查后,以5000元的价格买下了别人一副报废的家用1"DDT1"桶喷雾器模具,并首批生产1000多只喷雾器,由于初涉这一行业,部分产品的皮圈质量不过关,他没有赚到“第一桶金”,反而赔进不少钱,更给刚起步的企业形象带来负面影响。打那以后,李冠军将“产品的质量就是企业的生命”作为办厂的宗旨铭记心头。
试水广交会 质量闯外洋
1993年,李冠军接过“帅印”执掌企业经营管理,而此时国内市场日趋饱和,让他感到肩上的担子很重了。于是,他开始设法拓展海外市场,除了一边加紧学习新技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同时多方寻找出口的突破口。
与台州多数企业一样,他也是从广交会涉水渡海。他第一次参加广州春交会,由于摊位面积小,位置不起眼,只看到人来人往,而就是没有人过来表示意向。情急之下,他改用“走出去”的战略,自己拿着大叠大叠的资料看到可能的客户就上去发送。功夫不负有心人,发出去的信息终于有了反馈,一位外国商客有意采购产品,可时间限在两个月内,由于当时企业生产能力有限,这次良机只能擦肩而过。
从广交会回来,不甘落后的李冠军马上着手对企业进行技改。他专门成立研发部,从武汉、南京等地研究所请来一批高分子专家,对国际上先进的植保、园林机械及行业走势进行分析,在提高技术含量、延长使用寿命及降低生产成本上寻求突破。
新技术的注入,市下喷雾器产品不断地推陈出新,竞争力大增,由此得到了国外客商青睐。从1995年起,来自海外订单逐渐多起来,这为企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1998年,台州互联网刚接入,瞄准海外市场的李冠军率先摆弄起电脑,在互联网上与外国人做起生意。
尽管业务多了,但他那“产品的质量就是企业的生命”的办厂宗旨始终如一。有一次产品出口,货已经装船出关,厂里检验员发现质量有问题,他二话没说立即把产品招回。这样一来,交货时间也延误了,没待外商问原因,他先主动支付了罚金。几年后,外商偶然得知原委,对李冠军的人品和企业产品钦佩不已,也给带来了更多的客户。
2001年,不懂外文的李冠军只身到德国参展。看到国外产品的优良品质与广阔的海外市场,他信心倍增,也更坚定了以质量赢市场的信念。
在“市下”,他定下规矩每年研发经费不少于销售总额的6%;他不惜巨资先后投入5000多万元用于引进先进设备与技术。去年5月,还出资与国内最权威的农机研究所——南京农机研究所合作成立了“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市下研发中心”。几年来,“市下”产品获国家专利82种,有2个产品获得了省级高新技术产品证书。
企业做品牌 全球做“三强”
“我有一个梦,就是要做中国的、世界的违禁词!” 1998年,市下喷雾器在建设公司网站时,就抢先注册了“CHINA SPRAYER”(中国喷雾器)的顶级域名。尽管他那时还没有足够的自信,但目标却是坚定的。
在李冠军的带领下,“市下”牌喷雾器产品不断升级,企业规模随之迅速增大。几年下来,市下从一家不足百人、占地只有几亩的小厂,扩展成拥有1500多名工人占地80多亩的上规模企业;产品从两个系列10来个品种,发展到今天8大系列300多个;年产值也从原来的不足百万元,增加目前的6000多万元。市下喷雾器产品已经广泛应用于卫生防疫、消毒杀虫、喷发润发、农业防治、花木喷水、蓄禽灭蚊、清洗家私或窗户,以及化工液剂包装等等,公司产品80%以上远销欧美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全于拥有固定客户400多家,还进入世界60%以上的大型超市。
“最近两年间,公司保持年产值递增60%的高速度,我们十分看好未来市场,进入全球同行三强不是遥远的梦……”
今天的李冠军一样地执着,信心更足,目标更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