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黄岩青年企业家协会副会长、浙江赛豪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虞伟炳满面春风地回到公司,手里还捧着一座晶莹剔透的水晶奖杯:一家世界500强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特别授予赛豪“最佳创新奖”。
最初只能生产低档次汽车模具的赛豪,销售市场仅限于江苏地区;如今,赛豪已成为全球中高端汽车模具制造商,90%以上产品提供给德、法、美、日等国内外中高档汽车厂商。
赛豪的成功秘诀,在于成长过程中的“三级跳”。
技术装备革新:打破局限做模具
2009年,赛豪搬入黄岩北城经济开发区。新的厂区为企业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赛豪开始着力扩大产量、提升产品档次。
2011年3月,赛豪双色前大灯、三色三工位、光导三项技术研发成功,轰动了整个车灯模具界。
无数掌声、荣誉和订单背后,是赛豪历经两年,投入300多万元研发费用,几十位技术研发人员对注塑工艺、模具结构、模具动态精度等进行无数次改进、完善的艰辛历程。
而今,这三项技术产品在赛豪总体营业额的占比已超过40%。
几乎所有模具企业,都在思考两个问题:产品个性如何凸显,共性技术如何标准化。问题是,模具设备厂商面对市场面很窄的产品不愿研发,生产的都是通用设备。如果不对设备进行改进,模具企业就难以跳出同质化竞争的局限。
赛豪的做法是,花巨资与设备厂商合作,直接研发效率和精度更高的设备,以满足汽车塑件模具特殊的高精、超精加工的需求。
借助技术与装备的革新,赛豪主攻高档模具的开发和生产,开发高端客户群体,走上了更强、更精、更专的发展道路。
品牌客户升级:服务高端争一流
2000年,刚从父亲手中接过帅印的虞伟炳作出一个决定:将原有配件市场的订单砍掉,逐步转向高精密模具研发。
这对从生产配件产品起家、几乎只做配件市场的赛豪而言,无异于自断手臂。果然,企业的经营受到了严峻挑战。其中一年营业额的下降幅度,甚至超出了这位年轻总经理的心理底线。一位客商向他开出诱人的条件:只做他的产品,赛豪有多少产能他就给多少订单。
虞伟炳没有动摇,在他看来,接受这一条件,意味着失去了品牌的推广价值。换言之,只有客户的要求变高,企业成长才能变快,才能不断逼近行业标杆,从追赶、迎合直至超越。
事实证明,他的想法是对的。在对赛豪进行长达2年多的跟踪考察之后,世界知名汽车制造商日本本田公司对其表示认可,下了一副塑料保险杠模具订单。
对方原本认为,如果赛豪制造出来的模具在综合评价中达到70分,即算合格。一经评价,赛豪模具评分结果竟然是84.5分,远远超过其原先的预期。
紧接着,本田公司又下了第二单,设定综合评价85分即为合格。再次出人意料的是,赛豪生产的模具综合评分竟然是满分100分。凭借一流的产品品质和档次,赛豪终于赢得本田公司认可,从普通供应商成为其战略合作伙伴。
信息工程研发:生产实现标准化
走进精加工车间,坐在控制平台前的加工中心操作员王伟正在“指挥”五轴高速机床工作,铣刀根据他给计算机的指令,由计算机控制自动对汽车塑件模具进行变化自如的铣削加工。
在他身后,铣削过的汽车塑件模具进入电加工车间、装配等各道工位。包装待发的成品从这里源源不断地销往海内外,为宝马、奔驰、奥迪、福特、本田等世界一流汽车画上“点睛之笔”。
为提升产品开发质量,提高设计效率,赛豪先后与各高校合作成立联合实验室,并承担模具行业信息化研发项目,随着知识库和数据库的完善,赛豪设计人员的工作效率逐步提高了2-5倍,新产品研发周期比原来缩短20%,由于知识库支持,大大提高了一次研发的成功率。
在汽车塑件模具行业,哪怕是一副模具生产失败,往往就意味着汽车制造商一整个车型无法上市,资金链就会往后拉长。对赛豪而言,曾经制约成长的压力,现在成了鞭策前进的动力。
走过多年的革新之路,赛豪多方面的升级终于结出硕果,产品附加值不断提升。原先一个集装箱的模具价值只有20多万美金,现在赛豪90%以上的模具单副价值均都能达到10万美金,往往一副高端模具甚至抵得上过去一集装箱的产值。
2008年,面对全球经济危机,赛豪整体销售额较2007年上升50%;2011年,赛豪整体销售额达1.3亿元,今年将再上升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