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老总的“技术故事”
公元集团公司董事长张建均对技术的痴迷程度,在企业家中是不多见的。
“我们要聘请张总当公司的总工程师。”公元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苏乘风经常开玩笑说。
许多关于张建均的“技术故事”在公元集团传扬着,关于公元集团上下对技术高度重视的原因,都可以从这位老总身上找到注脚。
(一) 为了学技术,抢坐第一排
“不张扬”的台州人文精神,可以说在张建均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他十分低调、务实,从不显山露水,一般也不愿接受媒体采访。
但为了学技术,张建均却要“出风头”。对于专家授课型的会议,他是每会必到,而且去得特别早,抢坐第一排,生怕漏听了什么。有一次,香港有个电脑专家来到黄岩讲授有关企业电子商务的课。他提早一个小时就去了,而且把当天的业务洽谈会也取消了。
当年在黄岩罐头厂无论是当锅炉工还是当化验员,都是技术工种。此后,他对技术的浓厚兴趣一直保持着。电脑技术在那个时候可能还算新鲜,但他却乐此不疲地钻研着。
张建均敏锐地预感到,今后企业的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都离不开电脑技术。从1995年开始,他就投入40万元购置了微机及配套设备,在全省同行中率先建立了微机管理网络。
遇到技术上“卡壳”的事,再晚他也会赶到厂里去。有一次,他半夜骑摩托车从家里往厂里赶,不小心摔了一大跤,身上多处受伤,鲜血直流,当场昏厥。幸亏被人发现,送入医院抢救才免一难。
(二)挂帅攻关,床铺搬进了车间
1993年是张建均大显身手的一年,投资2000多万元,购置了当时国内最先进的UPVC塑料管材管件生产设备数十台,全力开发生产市场上急需的UPVC管件、管材。但由于设备“水土不服”,安装好了,产品却生产不出来。
“不把难关攻下来,我就不回家了。”张建均从家里搬来床铺,安放在车间的角落里。几个月里,他几乎每天住在厂里,亲自挂帅攻关。或许是太劳累了,他上火了,牙龈肿得很厉害,导致腮部出现肿胀。同事劝他休息,他却笑着说:“我这个人这么瘦小,读书的时候同学们都叫我小猴子,想胖也胖不起来,现在发胖了,这是件大好事嘛!”同事们都被逗乐了。
数月苦战,技术难关被一一攻克,产品完全符合国家标准。此时,张建均却累倒了,在医院输液十多天才恢复。
(三)不盲从老外,对洋生产线自主改良
当年企业里技术人员少,在高分子材料、模具、机械和塑料成型工艺方面都有一定经验的张建均亲自挂帅开展技术攻关,这在情理之中。
当公司里已有数百名各个领域的中高级技术人员时,作为企业老总的张建均完全可以做到洒脱一点。但他没有“洒脱”,仍然是“身先士卒,亲自攻关”。其中原因,只能用“兴趣”来解释。
2004年,公司从国外引进了一条大口径双壁波纹管生产线。试产时,张建均发现,由于波峰设计采用大“N”波形,造成脱模时间长又难以脱模。经反复试制,他召开技术商讨会,对模头进行改正,将大“N”波型改成小“m”波形。这一改,不仅降低波峰高度,且在相同长度单位内增加一个波形的支撑点,使产品的环刚度大大增强。在成型工艺上采用内外管壁“双壁合一”成型技术,此项技术居国内领先水平。
期间,张建均始终和一线工人奋战在一起,基本上都是忙到凌晨2点。大家劝他回去,而他总是说“我不困,没关系”。工人们换班了,他还是站在那里,一根接一根地抽烟提神。
试验成功后的第二天,张建均在家足足睡了15个钟头。他说:“那种成功后的愉悦感,根本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
办了近30年企业的张建均不但坚信“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且身体力行,在百忙中会抽出大量精力去钻研技术。在他办公室的书柜里,一些厚厚的技术书籍上都留有他的笔迹。
他在当地被称为科技型企业家。